天高云淡,露冷风清,9月23日,将迎来今年的“秋分”节气,这一天,阳光直射赤道,等分了昼夜,自然界阴阳各半。此后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昼短夜长,凉意日浓。在这季节更替之时,气候变化迅速,为了让大家健康入秋、减少生病几率,快看接下来的养生指南吧。
秋分饮食养生
秋高气爽的气候,容易让人食欲大增,“进补”成为秋季饮食的主题,结合平衡膳食原则和传统养生观点,建议科学搭配,合理滋补。
秋分
1. 减“辛”—清淡膳食
秋季普遍干燥,燥邪伤人,易伤津液。油腻煎炸等重口味食物不易消化,积聚在胃中,加重体内积滞,不利于润燥,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体内不适。建议大家清淡饮食,减少油腻和辛辣刺激食物摄入,多吃清淡、温润的食物,如萝卜、莲藕、百合、银耳等,常饮水、多喝粥,达到滋阴生津的效果。
2. 增“酸”—常吃蔬果
中医食疗认为秋季应多吃含有酸性成分的水果,包括苹果、梨、石榴、柚子、葡萄、山楂等,当季自然生长或成熟的新鲜蔬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β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,常吃还有利于减少秋季感冒和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。
3. 忌“荤”—勿暴食肉类
秋季气候宜人,食物丰富,然而过多的饮食会使人体摄入热量过剩,转化成脂肪聚积,引起胃肠负担,甚至增加胰腺炎发病风险。嗜食肉类,容易上火,助长“秋燥”之邪;秋季昼夜温差较大,油腻荤腥食物还会诱发脾胃湿气加重,湿邪伤脾,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。
4. 少“蟹”—不盲目吃螃蟹
秋分时节,蟹肉肥美,螃蟹有极高的营养价值,蟹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,蟹肉具有高优质蛋白质而低脂肪。然而,螃蟹并非人人适宜,蟹性属寒凉,具有发散的功效,吃时须搭配生姜、黄酒等以制其寒性,平素消化不良、脾胃功能较弱、脾胃虚寒者尤其不宜多吃。
秋分
疾病预防
秋分
1. 呼吸疾病
秋分后天气转凉,若下雨,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。冷空气会刺激皮肤,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,无力抵御寒邪,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,如发烧、咳嗽、支气管炎等,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。建议大家做好保暖、多通风,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耐寒能力。
2. 皮肤干燥
秋风降温的同时,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,这种气候特点就是中医所称为的“秋燥”,此时容易出现口干、唇干、鼻干、咽干及大便干结、皮肤瘙痒、干裂、流鼻血等症状。建议多喝水、多吃水果蔬菜补充水分。
3. 肠胃疾病
秋分以后,天气变冷,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,如果防护不当,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,出现反酸、腹胀、腹泻、腹痛等症状,原来肠胃功能较差、既往有胃病的人群还可能加重疾病。建议适时增加衣物,注意腹部保暖,多吃易消化的食物,减轻肠胃负担。
4. 过敏性疾病
秋季风大,校园中绿植、花草较多,起风时花粉、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,易引起过敏性鼻炎。此外,秋季温度、湿度适宜螨虫等其它寄生虫类繁殖,同样会引发过敏性疾病。建议增加锻炼以增强免疫力,在户外或聚集场合时佩戴口罩,及时清洗衣物,远离过敏源及致敏环境。
提示
“春捂秋冻”
俗语有云“春捂秋冻”。“春捂”意思是春季气温刚转暖,不要过早脱掉棉衣,因为由冬入春气温变化大,过早脱衣会使体温调节难以适应气温变化,身体抵抗力下降。
“秋冻”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,不要刚见冷,就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,即使温度略微的下降,此时适宜的凉爽刺激,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,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,增加产热,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,对于冬季的防寒保暖更加有效,促进健康。
当然凡事皆有度,“春捂秋冻”并不能绝对化,根据气温变化,人体温度要保持在37℃左右,除自身调节外,适当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,如果春末和深秋,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,同样会诱发疾病,影响健康。
图源网络,侵删。
撰稿:王枫
责编:张祺
审核:翁晓磊
崇德 精诚
尚行 济仁
扫码关注我们
西北政法大学门诊部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