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的6月21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,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、黑夜最短的一天,意味着炎热天气的开始。盛夏时节,气温逐渐升高,校园内师生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,往往感到酷暑难耐,提不起神,这时候,不妨多补补养生知识,在夏日里拥有一丝凉意,一份健康。
饮食养生
1.夏至吃“苦”,以养身心
暑夏之时,饮食应以清淡为主,中医认为,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除燥祛湿、清凉解暑、促进食欲等作用,建议多吃苦瓜、香菜、苦菊等苦味蔬菜食物,调和脾胃,清除疲劳,提神醒脑,同时对中暑、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。需注意的是,苦味食物性属寒凉,虽能清热泻火,但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。
2.夏至吃“酸”,健胃生津
盛夏时节,人体出汗多,易丢失津液,建议适当多吃些酸性水果食物(如番茄、柠檬、草莓、葡萄、猕猴桃等),健胃生津、祛湿止泻。特别是爱出汗、食欲不好的人群,推荐多喝酸梅汤(乌梅熬制),可以消食解渴、增进食欲。此外,大汗后时人体损失盐分,易影响心脏功能,多食酸味还可以固表敛汗,防止出汗过多造成的意外。
3.忌食生冷,免伤脾肾
夏季气候炎热,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,尽量避免冷饮。大家爱吃的西瓜、绿豆汤等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,但若冰镇食用,体内伏阴,外热内寒,心旺肾衰,寒伤脾胃,日久形成脾肾阳虚,而阳虚则会令人吐泻。再比如各种碳酸饮料、汽水等,都极易损伤脾胃,引起胃肠功能紊乱,故生冷食品不宜多吃。
疾病预防
1.预防中暑
夏日炎炎,在强烈的阳光下长时间照射,会使大脑失去调节体温的能力,诱发中暑;而出汗过多,汗液带走体内大量的水和盐,无法及时补充,水盐代谢障碍也会导致中暑。一般身体过度疲劳,体弱者经常患病,建议不要过度暴露在阳光下,避免闷热环境,工作、学习时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、清凉油等预防药品。
2.预防“空调病”
夏至时节,在室内空调冷气吹拂下,有些人出现头晕、头痛、食欲不振、关节酸痛的“空调病”,其原因是冷气环境给心脏增加了负担,冷热交替也使细菌很容易利用张开毛孔进入人体,引起感染。因此,夏至开空调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,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,要起立并活动四肢和躯体,以加速血液循环,避免“空调病”的出现。
3.预防热伤风
夏季的感冒一般称为热伤风,发病时少有寒冷的感觉,只是发热且温度较高,伴随头疼、鼻塞、鼻涕黏黄、咽痛、咳嗽、痰黄稠等症状。患热伤风后,可服用清热解毒口服液、清开灵胶囊等中成药。预防热伤风要避免过度劳累,多吃营养丰富食物,及时补充机体能量消耗,平时多喝水,室内应经常开窗,保持空气新鲜。
什么是冬病夏治?
夏至后很快进入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三伏天,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慢性疾病(如过敏性鼻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肠胃病等),反而减少发作或不发作,此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,以益气温阳、散寒通络、提高机体免疫力,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,达到治病和养生的目的。这就是平常所说的“冬病夏治”,一般通过内服温补药物,配以食疗,外用三伏贴中药敷贴、艾灸、拔罐、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,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,达到治疗和预防冬季疾病的目的。
撰稿:王枫
责编:张祺
审核:翁晓磊
崇德 精诚
尚行 济仁
扫码关注我们
西北政法大学门诊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