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天气越来越冷,马上要进入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“冬至”。冬至以后冷空气不断入侵,天气骤变,容易引发各种疾病,校园里的小伙伴们,如何在寒冷的冬至养生预防疾病,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,必然是我们关注的问题。
一 关于“冬至”的介绍
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,故曰“冬至”。冬至,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,是北半球白天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,它就像一个转折点,从这一天起,黑夜渐短,白昼见长。冬至开启了一年中最冷时节的序幕,此节气过后,气温往往会大幅下降,冬天最冷的时候也就到了。
二 “冬至”有什么习俗
1.贺冬至
冬至节亦称冬节、交冬,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,民间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,把冬至看得与过年同等重要。古代人们认为,“冬至”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,是上天赐予的福气,这一天是个吉祥的日子,于是否极泰来,值得庆贺。而人们庆贺祝福的活动,包括臣子对君主的祝贺、弟子对师长的祝贺、幼者对尊长的祝贺等。
2.吃水饺
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,每逢冬至这天,家庭不论贫富,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。谚云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水饺。”这种习俗,是因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。
3.九九消寒
入九以后,有些文人、士大夫者流,搞所谓消寒活动,择一“九”日,相约九人饮酒(“酒”与“九”谐音),席上用九碟九碗,成桌者用“花九件”席,一去九九消寒之意。另有一说,冬至一到,人们开始数“九”,冬至时一九头,每九天一数,81天后,天气才开始转暖。
三 “冬至”在校大学生如何养生
冬季养生,重点在“躲”。冬至之后,要藏好体内的阳气,阳气藏得好,春阳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。冬至时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,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,要学会“躲”才能养护好体内微弱的阳气。
1.合理膳食:躲暴饮暴食,躲过咸过辣
冬至正值岁末,很快迎来元旦,在校大学生也即将考试放假,此时多有聚会,切忌不可暴饮暴食。晚饭不能吃得太晚,一般来说晚上8点后就不要再进食了,最好在晚上7点前吃饭,因为冬至后身体的阳气较弱,无法帮助运化过多的食物。饮食不宜过咸,过咸食物会伤肾,损伤阳气。不可过食辛辣刺激之物,吃的东西以粥类、汤类、蔬菜为主,还可选择百合、银耳、莲藕等润肺养肺之物。
【小知识】冬季建议大家冬至时可以多吃坚果,养生御寒。虽然坚果高热量、高脂肪的特点让很多人担心吃多了发胖,但是它们的营养价值非常高。坚果中含有大量蛋白质、矿物质、纤维等营养,并含有大量具有抗皱功效的维生素E,同时坚果大多具有补肾健脑、强心健体的作用。冬季吃坚果还有御寒的作用,可以增强体质。此外,中医认为坚果性味偏温热,在其他季节吃容易上火,而冬天天气较冷,大多数人吃后不存在这个问题。当然,吃坚果也要适量,且因人而异。
2.起居规律:躲寒冷,不熬夜
冬至时节,人体阳气太弱,身体抵抗力较差,这时要躲着寒凉,外出时一定戴围巾,捂好背、腹和足底,避免风寒的侵袭,减少感冒生病。平日里尽量作息规律,保证睡眠的质量。我们的一生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,夜晚充足的睡眠是白天学习、工作效率的保证,可是手机的存在往往会阻碍同学们早睡的步伐,“熬夜=不要命”这个等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。
3.心情愉快:躲是非,不激动
冬季也各种心脑血管类疾病的高发季节,不良的情绪是疾病产生出现的罪魁祸首之一。天气寒冷时,要保持愉快的心情,躲去是非,避免因情绪激动引起的突发疾病。这里为同学们提供四个避免生气的方法:一是转移,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;二是释放,可以找知心朋友谈谈,释放出来,而不是以牙还牙;三是升华,要把别人对自己的指责等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向上、快乐生活的动力;四是控制,无论何时,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想法,做左右情绪的人,而不被情绪所左右。
4.适度运动:躲大汗
寒冷的季节,适度的运动同样必不可少。在校大学生在课余之后、闲暇之余,可以运动的时间有很多,希望大家不要浪费,打打篮球、跑跑步,哪怕只是在操场或楼下路边快步行走,也会促进我们自身的新陈代谢。而在运动时,要避免剧烈运动、过多出汗,中医认为大量排汗会耗费身体大量精气,更易患病。希望大家在冬天不要窝在宿舍,适度运动,坚持不懈,等到季节变暖,一定会发现自己身体素质越来越好,疾病也就远离了我们。
四 “冬至”在校大学生注意预防的疾病
1.呼吸道疾病
天气寒冷,昼夜温差大,同学们多数时间都在教室、宿舍等室内活动,加之冬季习惯紧闭门窗,导致通风不足。长时间处于这样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。尤其是流行性感冒,特别容易在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场所爆发。
在预防保健措施上,应当注意保暖,增加体育锻炼,减少身处人员密集区域的时间。平时缺乏锻炼、身体素质较差、易病体弱者可以考虑及时注射流感疫苗进行免疫预防,一旦有类似流感症状出现,应及时就诊治疗和休息。
2.冻疮
除了正常的室内学习生活外,同学们在户外进行活动时,如果没有注意到手、脚、耳、脸等部位的防寒保暖,冻疮就会自觉“报道”。而肢体远端血液循环功能差、手足多汗、营养不良、贫血等疾病也会引起或诱发冻疮,所以同学们应当及时预防。平时注意全身保暖,多进行耐寒锻炼,增加身体的耐寒能力。如果是过去已经生出过冻疮的部位,应当特别注意保暖防湿。